阿特珠单抗:上心!肺癌放疗或提升心脑致死风险

时间:2019-10-24 09:53  作者:香港安健药业

 

  阿特珠单抗(T药)是一种被临床验证有效的免疫检查点PD-L1抗体,通过抑制PD-L1,它可以激活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自面世以来,阿特珠单抗与传统化疗的联合应用一直为公众关注。

 

  此前公布的3期临床试验(IMpower150)中,接受阿特珠单抗-贝伐单抗-紫杉醇-卡铂化疗四联治疗方案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就比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患者延长4个月以上(19.2对14.7个月)。因为这项试验,FDA批准了阿特珠单抗-贝伐单抗-化疗联合治疗。

 

  5月20日,《柳叶刀》“肿瘤学”版块刊发了IMpower130的研究成果[1]。研究结果表明,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使用阿特珠单抗+卡铂和纳布紫杉醇治疗,可提高生存率5个月(18.6个月对13.9个月)。虽然一年前这项数据就已公布,但这是此项研究首次在国际刊物上公开发表。

 

  多药联合治疗是一把双刃剑,不良反应加剧是无法逃脱的痛。

 

  此次研究发现,联合用药导致的严重不良事件约占试验组人群的24%,其中死亡人数约占1.7%。在对照的化疗组中严重不良反应人数13%,死亡人数约占0.4%。

 

  多药联合虽然增加了治疗不良反应的风险,但专家认为风险基本上处于可控范围内。用暨南大学的YangqiuLi博士和广东肺癌研究所吴一龙博士的话来说:

 

  “总体上, 阿特珠单抗联合卡铂加纳布紫杉醇,可视为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为IV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截至目前,制药公司已进行了多项阿特珠单抗治疗晚期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主要就是针对联合治疗。

 

  对转移性NSCLC患者来说,联合免疫化疗有望成为他们新的治疗标准,小觅蜂期待未来有更多安全、高效的多药联合方案出台,为患者的长期生存保驾护航!

 

  -并发症-

 

  警惕:肺癌放疗可能增加心脏致死风险

 

  根据一项回顾性分析,接受放射治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放射线引发的心源性死亡是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如许多觅友所知,放疗对许多中晚期肺癌的疗效是很显著的,尤其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够有效避免远处转移的发生,NCCN指南对严重中晚期肺癌患者都有放疗指征。

 

  但是,即便是广泛使用的SBRT(精准立体定向放疗),也很难避免肿瘤周围器官不受辐射的影响。

 

  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KatelynM.Atkins博士在研究中发现,748名患者中有77名发生了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两年累积发生率高达5.8%,而心脏问题的发生与心脏接收的辐射剂量密切相关。[2]

 

  而且,既往没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对放射线更加敏感,而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则容易出现严重心脏并发症。总体上说,冠心病患者相对非冠心病患者的风险是显著增加的(风险比3.58)。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放疗过程中,心脏的耐受程度可能被严重忽视了。

 

  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高居榜首,每年导致近400万人死亡(根据2018中国统计年鉴),许多老年癌症患者合并有心脏基础疾病,这给癌症放疗带来了极大风险。

 

  觅友们在进行放射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当心心脏问题,辐射剂量方面平均心脏剂量大于10Gy,风险会大大增加。

 

  如果有心脏基础疾病,则应注意先治疗基础疾病后再行放疗。

 

  -脑转移-

 

  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不宜超过每日1次

 

  小细胞肺癌目前尚没有好的靶向与免疫治疗方法,手术与化疗效果都低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发生率也显著偏高,因此预后一直不好。

 

  但是小细胞肺癌对放疗的敏感性却很高,因此患者往往会寄希望于放疗,为了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人们总是试图使用更高的剂量、更频繁的照射。

 

  但是,很多事情往往事与愿违。

 

  山东大学的ShuanghuYuan博士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3],研究对象是2003年至2016年接受胸部放疗、化疗和预防性脑照射的778例小细胞肺癌患者。

 

  研究人员对人群进行了一对一的特征匹配以减少系统误差,结果令人沮丧,他们发现:

 

  每日一次放疗与每日两次放疗的FPS(无进展生存率)相差不大。

 

  同时,每日一次的中位总生存率显著长于每日两次组:47.2对32.8个月;HR,1.41)。

 

  而且,每日两次组出现脑转移的比率更高了:从14.9%升至26%(HR:1.71)。

 

  美国加州的放射肿瘤学家AryaAmini博士援引CONVERT临床试验结果,认为每日两次放射治疗相对标准每日两次放射治疗,并没有改善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但是,他并不认为过量放疗会引发脑转。

 

  目前国内外关于小细胞肺癌放射次数的研究结论略有不同,尤其在对于脑转移方面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专家们基本得到了一个共识——每日2次的放射并不会比1次更好。

 

  -不良反应-

 

  控制不良反应发生,能够让你的免疫治疗效果更好

 

  免疫检查点PD-1/L1抑制剂的面世,给癌症治疗CR带来了新的曙光,目前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标准疗法。

 

  许多患者将希望寄托在免疫治疗上,有的甚至不顾不良反应的危害而盲试药物。

 

  国际期刊JAMAOncol于去年12月期发表了一项研究[4]。作者认为,为了提高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应该在使用前先检测一些生物标记物。

 

  这些标记物包括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等,这些自身免疫标志物被认为会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引发不良反应(irAE)。

 

  作者进一步指出,提前检查这些标记物能够提高临床获益。

 

  此项研究通过多变量分析表明,

 

  自身免疫抗体的存在是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25)。

 

  具体来说,

 

  存在类风湿因子的患者皮肤反应更为频繁(47%vs24%,P=.02)

 

  存在抗甲状腺抗体的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更为常见(20%vs1%,P<.001)

 

  这项研究的作者于今年6月回复同行质疑中再次指出:谨慎管理irAE可以使抗PD-1抗体治疗获得最大的临床益处。

 

  觅友们在使用免疫治疗药物的时候,是否认真考虑过自身抗体引发严重不反应的可能呢?提前预防会让治疗效果更好。

 

  -给药途径-

 

  抗PD-L1免疫治疗药物即将实现皮下注射

 

  在2019年的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解放军癌症中心的专家们介绍了一种新型抗PD-L1抗体——KN035。[5]

 

  这一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特点是,作为一种人源化的新型融合蛋白,将抗PD-L1单结构域抗体和人免疫球蛋白IgG1的Fc片段融合在一起。这一创新构型使之能够用于皮下注射。

 

  作为一项I期临床研究(n=17),人们发现KN035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在没有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DLT)的情况下,有效剂量可以达到计划最大量——10mg/kg体重(n=3)。

 

  只有1例在0.3mg/kg剂量时出现了3级TEAE(药物相关突发性不良事件),主要症状表现为免疫相关性皮炎,该反应在随后的治疗中逐渐消失了。

 

  其他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均为1级或2级,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转氨酶升高(n=9)。

 

  给药途径的改变,意味着患者使用免疫治疗药物更加便捷,安全性可能也会比静脉滴注高。

 

上一篇:阿特珠单抗:肝癌一线再攀新高!罗氏曝T+A免疫联合疗法达到OS终点 下一篇:阿特珠单抗一线治疗肺癌